2023-08,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宿豫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为深入推进宿豫区“无废城市”建设,全方面提升我区固态废料综合管理水平,根据《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宿政办发〔2022〕66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以《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宿迁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工作指导,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坚持固态废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固态废料管理与全区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无废宿豫”,助力全市“无废城市”建设。

  到2025年,全区工业固态废料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加强,生活源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不断升级,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固体废物多元利用途径逐渐畅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无废运河”“无废快递”“无废园区”等宿豫区无废特色,全区“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建立固体废物治理多部门联席制度、重点问题会商制度和考核评估机制。加快厘清各类固体废物在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积极督促各部门按照责任清单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搭建高效的联动监管平台,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信息共享的固体废物治理体制机制,构建部门协同联动管理机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统筹做好宿豫区“无废城市”建设与宿豫区“十四五”期间各项规划的衔接和有机融合,推动建设工作有序开展,避免工作重复或时间冲突,提高“无废城市”建设效率。

  充分运用各类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建立“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税收优惠”联动的激励政策。推广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支持“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将固体废弃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推动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规范的企业环境信用管理制度。

  与辖区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国有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先进适用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粉煤灰、炉渣等大宗工业固态废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积极开展多组分有机固废气化固碳关键技术示范等技术攻关,解决宿豫区固态废料领域处理处置关键问题。

  完善网格化的固态废料巡查机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开展历史遗留固态废料排查与分类整治,将固态废料日常检查列入污染源日常环境监测双随机工作中。加强固态废料监督管理部门联合执法协作,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协调联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执法专项行动,依法严肃查处各类固态废料管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工业固态废料产生量大、工艺装备落后、本地无处置能力项目环评审批,明确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限值,采用“以废定产”“以用定产”的方式倒逼相关产业源头减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入,升级淘汰化工、医药等行业低端落后生产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向绿色、创新、循环迈进转型。到2025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下降至0.78吨/万元,“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

  配合宿迁市级相关部门编制辖区内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低碳发展。对江苏惠然实业、百威英博啤酒、南钢金鑫轧钢等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推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绿色转型升级改造,优化提高工艺流程、技术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推动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以“区中园”“园中园”形式开展循环化改造,带领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循环链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新增一批固态废料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市级绿色示范企业,鼓励园区企业的产品、供应链申报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到2025年,全区开展绿色工厂建设的企业数量不少于2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园区占比达100%。

  按照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政府监督、企业付费、第三方运营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模式,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促进低价值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严格落实国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管理要求,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分类收集。科学评估全区工业企业发展规模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情况,利用现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拣中心,合理布局工业固体废物收集“绿岛”,优化运输路线,实现“小散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专业化收集、贮存,形成能力充足、布局合理、运转规范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体系。

  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场防范环境污染风险专项行动,全面摸底调查粉煤灰、炉渣、矿渣等产生和堆存情况,对关停和历史遗留企业问题堆场进行属性鉴别和场地环境分析,制定并组织实施具体整治方案,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综合整治率达100%。

  开展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企业绩效评估专项行动,按照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原则,全面提升技术及管理水平,针对辖区当前利用处置能力短板推动相关项目建设。重点关注粉煤灰、炉渣等产生量较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补足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能力短板。支持建材企业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废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提高新型建材产业规模,改变以制砖、混凝土砌块等为主的传统低值综合利用方式,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泥处置项目建设。

  引导企业应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等先进减量化、资源化技术成果;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围绕粉煤灰、炉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开展高值化新技术探讨研究及示范;提升现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水平,逐渐淘汰技术水平低、处理效率差的污泥处置项目。

  持续开展全区工业固态废料专项调查与整治,结合排污许可申报及一般工业固废台账管理等工作,深入排查全区范围内工业固废重点产生企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单位安全隐患,做到全覆盖、精细化督查调查。推进产废企业建立一般工业固态废料管理台账,摸清全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类别、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情况。

  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保供基地,推动宿豫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行区)创建。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重点,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技术,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探索“先流转后建设”模式,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保护性耕作和科学用水用肥用药技术。

  深入开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引导畜禽养殖场户使用节水饮水器和干清粪养殖工艺,鼓励养殖场更新升级自动饲喂、环境控制、自动清粪等设施设备,加大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利用,推进畜牧业清洁养殖,实现种养结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畜禽养殖生态化发展。

  持续示范推广“合理轮作不用膜”“一膜两用”“改塑料膜为压草布”“耐候强拉力膜、可降解地膜替普通塑料膜”等“减、改、替”技术。在地膜使用量大的乡镇进行试点,开展废旧地膜的“以旧换新”回收活动,鼓励引导农户回收利用废旧农膜,切实增强种植户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积极性。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在0.01 mm以下的地膜,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加大对流通领域农膜产品贯标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严厉查处销售、使用不达标农膜的违法行为,杜绝不达标地膜进入市场,确保进入市场的地膜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总量与施用强度持续下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精准测报、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水稻侧深施肥、玉米小麦种肥同播、缓释肥料应用、水肥一体化、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鼓励使用大包装农药,大力推广“集中采购、统一配供、限量使用”农药统一配供模式,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

  持续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合理设置固定的集中收贮中心和回收站点,做到区城有集中收贮中心,涉农乡镇(街道)有标准化回收站,农膜使用相对集中的园区、村居和农药经营门店有回收点,完善“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在城镇全面实施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收贮中心(回收站)一体化建设,废旧农膜回收依托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建点,实现农膜使用相对集中的园区、村居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依托农药经营门店作为主体建点,要求经营门店均配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设施。到2025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10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提升秸秆收集设备能力,通过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秸秆收集设备的投入力度,提升秸秆集中收运效率。采用移动式收割打捆设备进行秸秆收集,推进秸秆“粉碎还田”向“打捆离田”模式转变。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建立秸秆收储站点,因地制宜应用秸秆收储利用奖补政策,充分争取各口径秸秆离田奖补资金,提高农户和企业秸秆收储利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结合辖区资源禀赋和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等,推进适用的秸秆利用方式,促进秸秆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通过涉农资金配套补贴秸秆机械化还田,加大高性能还田机具推广,优化还田机具结构,打通秸秆禁烧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全区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化高质化利用,积极招引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推进秸秆沼气、沼肥利用,大力支持秸秆食用菌基质化利用和秸秆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等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促进秸秆养畜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从农机购置、养殖用地保障、美丽牧场创建、有机肥使用推广、沼气工程建设、生态养殖场建设等方面,落实市级单位提升畜禽养殖生态化水平扶持政策。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顿治理,推动养殖场配备和完善粪污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设施,对固液分离机、翻抛机等纳入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的设备享受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宿迁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相关规划,持续开展畜禽养殖场星级管理创建活动,启动一批美丽生态牧场和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助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对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优先予以保障,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企业合理布局。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

  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有价值的废旧农膜循环利用;委托有资质企业对分拣成本高、不宜资源化利用的低值废旧农膜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要求,及时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对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加强辖区内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数量、集中转运、利用处置等方面信息共享,建立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全链条信息化台账制度。

  加强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收贮中心(回收站点)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回收站点规范运行水平,做到常态化运行,加大对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深度实行禁烧工作包保和保证金制度,落实督查巡查、属地管理等工作制度,保障秸秆禁烧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开展。持续开展畜禽粪污治理专项检查行动以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考评工作,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根据市级统筹安排,落实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农业资源保护修复与利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项目资金。落实秸秆还田补助政策,采取“对象明确、村镇审核、第三方核查、区级结算、直补到卡”的操作方式,落实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落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畜禽废弃物设施设备建设配套。

  加快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推行绿色采购,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鼓励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禁止或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用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避免实体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过度包装,鼓励采取押金、以旧换新等措施加强产品包装回收处置;以餐饮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为重点,创建一批绿色餐饮经营主体,推进餐厨垃圾减量化;有序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二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二手商品流通发展。

  持续开展“牵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步走”“光盘行动”等专项活动,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培育“无废机关”“无废校园”“无废餐厅”等多元“无废细胞”,引导形成“无废文化”,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无废社会氛围。到2025年,开展“无废细胞”建设的单位数量(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社区、村镇)不低于50个。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环境组织、公众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超过95%。

  积极探索生活垃圾投、收、运、处全链条体系建设,形成宿豫特色“智联网+”垃圾分类工作新机制,不断提升全区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全面实施“三进四”战略,新增小区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推进生活垃圾由“三分类”向“四分类”转变。加快推进居民小区撤桶并站,按照规划标准配备居民小区、单位、公共区域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等设施设备。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达到100%、50%。

  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相匹配的运输网络,合理布局与分类运输要求相适应的转运站点,合理配齐分类运输专用车辆。采用市场化集中清运举措,组建专业清运队伍,建成车辆调度中心1座,配备安装定位设备的新能源电动车,对垃圾转运人员和车辆进行全过程监管。合理规划建设生活垃圾中转设施,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收储能力,到2023年底,建成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的智能垃圾中转站。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备智能化运行,对设备运行和垃圾投放、收运、处置过程实施全流程监管。

  提升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鼓励农村居民家庭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就地就近生态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集散场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品交投网点建设的“两网融合”,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在线交易平台,加快实现可回收物交投便捷、中转顺畅和市民积分兑换、现金回收高效服务,完善线下回收网点,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再生利用。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聚焦垃圾分类处置短板,推进厨余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市政污泥等城乡有机固态废料协同处置。将全区有害垃圾处理纳入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体系,依托宿豫区及周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保障有害垃圾100%无害化处置。

  严格执行《宿迁市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加强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垃圾分类等过程管理,减少废物产生量和处置量;落实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和农村有机易腐垃圾资源化产品利用配套政策。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根据本地实际,体现分类计价、计量收费等差别化管理,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合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平稳有序落实城镇垃圾处理费划转征收工作,做好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充分依托宿迁智慧环卫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实时全流程监管和统一指挥调度。

  配合市级单位开展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加快绿色施工技术全面应用。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化装修,推广装配式住宅,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度,根据市级部署落实“绿屋顶”计划,加强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探索居民小区、商场、工业厂房等场所光伏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因地制宜实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全区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

  推进建筑垃圾分类工作,按照拆迁垃圾、工程渣土和装修垃圾实施大类分流,末端要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按照建筑垃圾分类标准,严格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并对相关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及电子台账记录。建筑垃圾分类后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相关规定纳入危险废物管理,并交由具备相应处置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鼓励有条件的小区率先开展装修垃圾源头分类,逐步推进装修垃圾收集模式由混合收集向分类收集转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完善建筑垃圾处置设施,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对堆放量较大、较集中的堆放点,经治理、评估后达到安全稳定要求,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工程渣土规范化消纳,到2025年,工程渣土消纳场所规范设置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拆迁、装修垃圾资源化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合作,开发引进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落实拆迁、装修垃圾处理相关补贴政策。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大检查,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提档升级,引导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发展。

  探索建筑垃圾、道路废弃物等再生材料的应用场景,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应用力度,推动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地、环境治理、回填等多个领域利用建筑垃圾,不断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

  加强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落实建设范围内建筑垃圾减量化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纳入工程概算。推广应用市城管局智慧渣土管理平台,在运输车辆、建筑垃圾消纳场内布设远程视频监控点位、扬尘监控系统,实现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的全程记录、实时监控。加大动态检查督导力度,联合属地、公安部门开展建筑垃圾运输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坚持视频监控与路面巡查相结合,强化信用积分清单式管理,建立动态综合考评体系。

  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审批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本地无处置能力的项目,对已批复的重点行业涉危险废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开展复核。利用“危险废物产生强度”指标,倒逼农药、医药等危险废物产生强度高的行业源头减量,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改变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年产生危险废物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更多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研发、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害性。到2025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下降至0.058吨/万元。

  加强对宿迁宇新固态废料处置有限公司(绿岛收集)等危险废物小微收集企业监管帮扶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小微收集企业向下游产废单位做好危险废物收集和规范化贮存服务延伸,支持将汽修行业、检测试验机构等社会源危险废物纳入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管理,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和小量危险废物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运一体化服务体系。利用小微收集企业ERP系统,强化全区小量危废收集转运等过程监管,消除危险废物监管盲区,确保规范化处置。到2025年,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范围实现全覆盖。

  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做好输液瓶(袋)集中收集、回收利用。督促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分类管理、专用包装、集中贮存等要求,防止流向社会非法加工利用,实现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暂存全流程闭环可视化管理。到2025年,全区医疗机构输液瓶(袋)回收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到100%。

  推进宿迁静脉产业园东区建设,优先配套与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危险废物处置基础保障能力,严格执行利用处置能力过剩和工艺落后项目环评审批原则和准入条件,开展现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运行状况评估,积极推动技改提升,针对性引进技术水平先进的资源化利用项目,稳步提升目前以处置为主的焚烧处置残渣、精(蒸)馏残渣等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盐、废活性炭等主导产业产生量较大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

  鼓励园区产业协同利用,探索可再生危险废物返回原料生产厂家进行再生或资源化利用途径。试点开展特定类别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将《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所列危险废物或利用过程不满足豁免条件,但符合“点对点”定向利用管理要求的危险废物纳入定向利用管理,进一步拓宽危险废物利用途径。鼓励大型化工、医药企业根据需要配套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支持禾友化工等合成氨、联碱在产企业配套建设废盐精制除杂等预处理设施,协同利用满足使用要求的废盐。引进江苏江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化工废盐无害化及资源化项目,提高化工废盐利用处置率。充分利用现有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推进社会源和工业源危险废物协同处置。

  全面落实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依法加强危险废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加强运输车辆和从业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交接记录制度,及时掌握危险废物流向,提升风险防控水平。以汽修行业的废矿物油和废铅酸蓄电池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云仓”建设,依托现有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落实终端处置。加强对辖区内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检查和指导,定期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到2025年,纳入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的重点涉废企业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

  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源清单,依法落实排污许可制度,督促涉废单位按规定申报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信息,并开展危险废物信息平台申报数据质量核查,提升危险废物申报数量和质量。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贮存点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定期公开和提供医疗废物产生、转移或自行处置情况,医疗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单位名单、处置种类和联系方式等信息数据,实现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100%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或小微收集ERP系统管理。

  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风险防范能力,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危险废物跨区域、跨部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危险废物应急处置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及信息报告公开制度。建立部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宿豫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宿迁“四代”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以打造创新发展、对外开放、数字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乡村全域振兴“五大高地”为主要抓手,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豫现代化建设崭新篇章。全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挖潜固态废料价值,统筹各类要素,坚持“四化”同步,打造“无废宿豫”地方特色。

  大运河宿迁段是整个大运河沿线治河咽喉、漕运转轴,运河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突出问题持续威胁大运河生态环境安全。近年来,宿豫区立足“文化为魂、生态为底、保护为先、利用为要”的总体定位,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系统规划、项目推进、生态修复、精塑品牌上持续发力,大运河文化带宿豫段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宿豫区系统谋划构建了“一轴两带多园”的整体性保护、系统性建设、创新性发展格局。“一轴”即中运河宿豫段主轴线;“两带”是中运河风光带和六塘河风光带;“多园”分别是顺河集行宫遗址公园、老粮库文化创意产业园、水利遗址公园等多个特色展示园,依托宿豫区运河风光带孕育出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运河环境整治,打造“无废运河”具备良好的设施和人文基础条件。

  完善宿豫区码头船舶固态废料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持续深入推行“船E行”APP,落实入港船舶固态废料接收转运处置电子联单闭环管理制度,加强船舶固态废料联合监管。配合市级单位投入移动式船舶垃圾收集船,保障宿豫区运河航线行驶船舶各类垃圾规范分类收集,确保收集船舶污染物规范化处置。

  持续推进大运河宿豫区沿线一公里范围化工企业搬迁整治,配合市级单位加强日常巡查管理,严厉打击沿岸船舶非法装卸行为,实施“船-港-城”一体化处理模式和落实码头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河道保洁整治和“清漂”专项行动,切实保障中运河和六塘河水环境,确保长效管理工作到位。

  贯彻习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绿色现代航运工程建设,依托宿豫区运河风光带,打造高颜值生态美丽绿廊。将“无废运河”融入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丰富运河文化内涵,提升“无废城市”影响力。到2025年,大运河宿豫区沿线航运固废“绿岛”覆盖率达100%,基本形成与运河文化相交融的“无废文化”。

  邮政快递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宿迁市邮政快递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业务量连续8年保持30%的增速。2021年,全市寄出快递包裹量7.91亿件,为畅通循环、助力生产、促进消费、便利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市《关于推动邮政快递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快递包装污染治理纳入“无废城市”建设,提高快递包装回收利用率。与其他地市相比,京东物流体系健全,京东快递占全市发出快递比例高,源头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实操性强。京东快递在宿迁市推广的“青流箱”、“同城达”等绿色快递新模式,已积累部分经验。作为京东快递在宿迁的物流中心——京东宿迁物流园坐落在宿豫区,一、二期占地506亩,总投资约25亿元,建筑面积约18.53万平方米,建设有智能仓库、智能分拣中心、现代物流仓储和大家电商品仓储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目前已经全部建成投运。以京东宿迁物流园为试点,以京东快递电商龙头作为切入点,宿豫区在全市推行“无废快递”具有良好的先行条件。

  以京东宿迁物流园为试点,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箱(盒),邮政快递企业网点逐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持续减少一次性塑料编织袋使用量;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电子运单使用率、邮政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覆盖率逐年提高;对邮政快递企业网点新增符合要求的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到2025年,发出快件电子运单使用率达100%,实现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打造宿豫区物流业绿色包装标杆体系。

  以京东宿迁物流园为试点,建立农产品分拣场,优化线路,场地直发,并根据快递货物创新包装形式,可最大程度保持农产品新鲜,减少终端腐坏,实现农产品废弃物源头减量;提升规模化物流基地机械化水平,有效减少包装破损;推行发出面单全域无签化,有效助力降碳,降低纸箱综合利用难度;探索拉链式纸箱,减少胶带使用量,提高纸箱综合利用率,大幅降低物流行业全链条包装物使用量。

  配合市级部门协调全市物流领域主要企业,形成统一的循环包装运营模式,打破业内壁垒,建立统一规范的可循环快递包装生产和回收流程;配合市级部门建立大数据平台,完善可循环包装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追踪,使包装逆向物流或就地处置成为可能;在宿豫区社区、学校内增加可循环包装回收点,做好循环箱的回收、清洁和消杀工作,减少损耗率和丢失率;对宿豫区环保包装生产企业给予适当支持,采用积分兑换等补偿方式回收可循环快递包装,提高全社会对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认可度,逐步推进宿迁市全域绿色包装。

  宿迁生态化工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为产业园)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充分具备省级“无废园区”建设的基础条件。产业园坚持绿色园区、智慧园区、花园式园区、科技创新型园区“四园同创”,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总体思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园建成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收录了辖区所有企业的设立、运营、生产等数据,将环保、安全、应急、能源、封闭管理、危化品物流调度等子系统集成一体,实现全域化、实时化综合监管监测。各企业均建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信息、企业安全风险分区信息、生产人员在岗在位信息、企业生产全流程管理信息的“五位一体”式生产监管,所有数据全部接入产业园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为推进节能降碳,产业园探索建立了企业能源总监制度,解决了企业能源管理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以宿迁市生态化工科技园、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示范,立足园区特色,以降低固危废产生强度为目标,对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依据“集约建设、共享治污”思路,建立小量、特殊固危废收处体系;通过“点对点”定向利用、梯级利用等方式,建立园区上下游产业固废循环链接体系,以园区废酸、飞灰、废盐、废活性炭等产量大、难利用废物为重点,建设可复制推广的示范项目,力推固危废“就地利用处置”,最大限度不出园区。到2025年,建成1-2个典型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开展“无废园区”创建。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更多产业链项目集聚,为现有企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创造条件,将以园区的提档升级带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小组团发展,进而加快实现延链、补链、造链、强链新突破,不断积聚产业园区“绿色高光”。

  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无废城市”建设的归口管理;工作专班从区发展改革局、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等主要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快建立协作和调度机制,发挥各级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实推进落实“无废城市”创建的组织、协调、调度、督查、考核等各项重点工作。各乡镇参照区级工作模式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和指导,做好人员和经费保障,统筹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结合国家发布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宿迁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梳理宿豫区固态废料现状,制定考核指标体系。分解细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单位、工作进度、时间安排等,把“无废城市”建设列为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定期评估机制,将其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加大财政、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示范项目建设用地。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固态废料利用处置企业与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力度,为示范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大专项资金的对上争取,明确“无废城市”建设资金范围和规模,加快区域固态废料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置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给予固废综合利用产品优先待遇。

  广泛开展全面立体的“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意义和创建理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区上下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公布重要举措和阶段性成效,宣传固态废料源头减量、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的有益经验,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无废城市”建设带来的幸福感。畅通举报监督通道,强化举报信息公开及处理情况反馈,鼓励、促进公众参与固废污染防治的环境管理和监督。

回收服务区域

上海 无锡 宁波

沈阳 大连 天津

西安 重庆 南宁